第六三一章 第二个“三年计划”
万卷经笥>历史>回到清朝做盐商>第六三一章 第二个“三年计划”

复兴四年(1859年)元月六。

刚刚过完元宵节的官员们已经投入到了新一年的工作中。

在春节之前的年终大会上,大总统董书恒审议了内阁提交的第一个三年计划完成情况报告。

这个计划当初就是董书恒前头带人制定的。

同时,也通过了第二个三年计划。

第一个三年计划包括修建铁路五千公里。分别是从新京出发的三条辐射线,连接徐州、张家口以及盛京。还有一条是从徐州向西连接西安的横向铁路。

当初,董书恒在制定这个铁路计划的时候还是有些保守了。

到了去年年底的时候,这几条铁路线路都已经超额完成了。

徐州连接西安的铁路已经延伸到了嘉峪关。

新京向北的铁路穿过了戈壁滩,修到了土谢图汗部的左翼中旗。

连接盛京的铁路也延伸到了吉林府。

这还只是国家规划的铁路。还有一些地方上建设的铁路项目。

比如西域都护府建造的乌鲁木齐到哈密的铁路。江宁府到沪上的铁路,杭州府到沪上的铁路……

现在复兴军的铁路总建设里程达到了一万公里,是原本计划里程的整整一倍。

这让董书恒觉得自己对社会安定之后,国家爆发出来的建设能力大大地低估了。

在第二个三年计划中,光是国家层面要建设的铁路里程就达到了两万公里。

董书恒计划将江宁的铁路继续向南延伸,经过南昌向南一直延伸到广州府。成为一条真正纵贯南北的铁路。

另外再从新京向西延伸一条线路到太原,从太原一直向南连接西安。

从西安向西的铁路要继续延伸,一直到哈密。

从新京北上的线路也一直要修到月湖地区。

关外的铁路也要继续向北修,直到修到庙街。同时从吉林府向东连接海参崴。

第二个三年计划中铁路的建设主题就是向外延伸。

这样就形成了一纵一横两条主要的铁路线。

就像是给华夏的版图支撑起了两根支架。让复兴军对边疆的控制更加有力。

这就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也就是董书恒所说的战略铁路。至于内部铁路网的完善,董书恒倒是准备将其放到后面。

毕竟安全稳定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这是铁路建设方面。

在工业方面,第一个三年计划,主要是完成五个钢铁生产基地建设,以及五个门类完整的工业圈建设。

五个钢铁基地分别是滦州、徐州、江宁、佛山和川南。

实际上在执行的时候超额完成了一个汉阳府铁厂。

这几个基地有些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还有的完全是从零开始建起来的。

所以,到现在为止,他们的规模上是参差不齐的。

但是有这几家钢铁企业打底,复兴军的钢铁工业基础算是建立起来的。

董书恒并没有垄断钢铁行业的打算,他还鼓励那些民间的资本开办钢铁厂。

大嘤帝国去年的生铁产量是380万吨。是弗兰西、普鲁士和美利坚的总和。

而复兴军的生铁产量,在去年年底之前已经超过了200万吨。

虽然跟大嘤帝国还有一定差距。

但是复兴军有一个大嘤帝国没办法媲美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一个广袤且资源丰富的本土。

在当前来看,本土的那些铁矿和煤矿已经足够复兴军自己开采的了。

现在跟后世那种动辄上亿吨钢铁产量是没办法比的。本土的那些铁矿产地足够使用了。

复兴军生铁的产量增加的很快,尤其是民间资本加入钢铁冶炼之后,积少成多,让钢铁的产量增长的很快。

而且,董书恒现在大搞建设,钢铁的销路根本就不用愁。

这个时候资本的逐利本性就会彰显出来。

董书恒相信,在下一个三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复兴军的生铁产量一定能够超过大嘤帝国。

到那个时候,即使是他们真的组织一个欧罗巴联军过来。董书恒也有一战之力。

越是到近代,战争中工业实力,尤其是制造业能力所占有的分量就越高。

在巨舰大炮的时代,一场海战下来可能就要消耗掉数十万吨的钢铁。

打仗拼的就是资源以及生产能力。

二战时期,**的潜艇击沉了几千万吨的船舶,但是漂亮国的生产能力比**潜艇的效率还要高。

与其说**是败在盟军手中,不如说是败给了漂亮国的制造业工厂。

除了钢铁工业之外,董书恒还建立了几个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这些工业基地由一个或者几个大的府县组合在一起。

通过轻重工业搭配,上下游产业集合,提升工业生产效率。

这些工业中心很容易就能够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但是董书恒却是知道。在那个就连乡镇都建设工业园区的时代。

是什么支撑起了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正是这些工业园区。

这些董书恒建设的工业圈,不仅仅辐射国内的各个片区。还辐射到周边的藩属国。

可以说它们是董书恒建立的大华夏圈的基础。

前面已经说过,要建立大华夏圈,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经济体。

华夏本土就必须要能够提供各种工业品。满足大华夏圈的需要。

让圈内的国家能够进入一个上升的渠道。

第二个三年计划中,董书恒着重部署了电力和内燃机的发展布局。

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弯道超车一直是董书恒心中的坚持。

他的手中现在一共有两个拖拉机生产厂,一个在滦州,一个在江宁,拖拉机的年产量达到了一万五千辆。

对于偌大的市场需求来说,这点产量只是杯水车薪。

拖拉机普及之后,将会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农业所需要的人口也将大幅度减少。

按照复兴军现在控制的这么广大的国土,只要生产效率上去了,以后就不要玩在担心粮食的问题了。

董书恒准备在第二个三年计划中将拖拉机的产量增加到十五万辆。

在郑州府和长安市和广州各修建一个拖拉机厂。

现在,汽油内燃也已经研制出来。汽车的生产也要提上日程。

这样的话,配套的公路建设也要提上日程。

董书恒让交通部将道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分级建设。

国家只负责国道规划建设,行省负责省内级别的道路建设。县内连接给个小镇、村庄的道路则由县府来修。

这样将道路建设的权限一级一级分下去。能够充分调动地方上的积极性。

要想富,先修路,董书恒一直都非常重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道路情况也是工业化的前提。只有拥有了良好的道路,商品和人员的流通才能够更加地顺畅。

工业的发展速度才会提升。

第二次工业革命除了内燃机之外,还有电力的使用。

电力方面,董书恒准备逐步推广电力的使用。

目前,只有新京、沪上这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实用电力。而且这更多的只是一种试验性质的使用。

经过这两年的试验,徐寿他们已经总结出了很多经验。

在电力传输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让家家户户用上电灯,让工厂用电机取代蒸汽机已经不是梦想。

但是要让现在的那些工厂都将蒸汽机换掉可没有那么容易。

好在董书恒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让国属企业先换掉。

电机的噪音低,不污染环境,稳定性还要高。

同样是一台车床,用电动机驱动的生产出来的零件,不仅速度更快,而且成品率要高出很多。

这就是董书恒在不过于压榨工人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的办法。

董书恒第一步准备实现每个府都通电。

很多的府城都有建立水电站的条件。董书恒准备在第二个三年,建造五百座小型水电站。

现在复兴路可控的电力传输距离只能达到五百公里。所以水电站辐射的距离有限,建立大型水电站就会面临一个问题,这个水电站产出的电能用不完。

董书恒已经让工业部与水利部配合,以后耗电多的工厂尽量建到水电站的周边地区。

先在董书恒要做的就是至少让老百姓先知道电力这种东西,慢慢去熟悉它。

电力生产出来,必须要有人用掉,不然生产的越多就越浪费。

今年就是新三年的开端。所以大家现在感觉自己的肩膀上都压着一副沉重的担子。

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儿。明年内阁四年的任期就将要面临第一次换血。

许多人都在准备着

夏宫现在是一幅冰雪雕筑的冬日景象。

正月里的新京还是零下十几二十度。

董书恒的办公室中烧着地暖,却是温暖如春的景象。

窗台上的一盆兰花,在房间中的正开出细小的白花。

一个精神矍铄的中年人被魏玉祥领了进来。

他留着胡须,穿着复兴军青色的对襟文官制服。虽是文官,却虎目灼灼。

来着正是左季高,他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工作,就是一幅充满精力的样子。

他似乎在工作的时候有使不完的劲儿。

来到董书恒的桌前,左季高直接拉了一张椅子就坐了下来。

“总统,我跟您汇报一下视察西域的情况。”

“老左,你先喘口气。”

“笃姬,去给左总理倒一杯茶。”董书恒对站在身后的笃姬吩咐道。

左季高现在还是内阁副总理,协助曾宪风除了内阁的事情曾宪风的精力已经大不如以前。

做复兴军的内阁总理是一件非常伤神的事情。因为董书恒习惯做甩手掌柜。比如这次南下,董书恒就是西去半年

不过,自从左季高做了副总理之后,曾宪风的压力就小多了。

左季高是一个工作狂人,帮助曾宪风分担了很多内阁事务。

董书恒接到沙俄人加大了西域地区摩擦规模的报告之后,不是很放心。

于是就将左季高派过去巡视一番。

毕竟,左季高刚刚从西域回来,对那里的情况非常了解。

这个左季高就连过年都是在西域过的。

这不,他一回来就找董书恒汇报视察的情况。

左季高将笃姬端来的茶水一口饮尽,说道:“沙俄人现在比以前聪明多了,他们的仗打的越来越灵活。”

“不过,我觉的他们也并不想跟我们真正开战。因为根据前线游骑兵传来的消息,并没有见到沙俄的主力。”

“根据我们的情报人员传来的消息,沙俄在奥伦堡集结了将近五万大军。这个数量还不够他们跟我们决战。还有他们也没有大规模地向东部转运物资。”左季高后面所说的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军部的事情。

但是这次只有左季高一位高级官员去西域视察。

因此董书恒专门委托左季高去了解了一下西域与沙俄摩擦的事情。

“嗯,他们应该只是受到了大嘤帝国的怂恿。沙俄现在跟英法走的很近。”

“是啊,这些欧罗巴国家变脸比翻书还快。刚刚还打生打死,伤口还没有好,就又结盟了。”左季高也感慨到。

他现在进了内阁,也要管理一些外交方面的事情。

对于这些欧罗巴国家的做派,渐渐有了一些了解。

“哼,这些就叫做精致利己主义。他们做事情只看是否对他们自己有利,而不在意其他的。”董书恒又发明了一个名词,左季高还是第一次听到。

不过他想了一下,也确实如此。

“总统,除的军事,我还看了一下,西域的发展状况。”

“现在西域都护府的伊犁惠远城发展的非常快。当地的炼铁厂已经初具规模。在其带动下,伊犁的很多产业都发展起来了。”

“虽然沙俄经常越境,但是并没我影响到西域腹地的经济发展。”。

“当初,我们选择在哈萨克中部沙漠戈壁地带建立缓冲区的策略是对的。”

“最近半年,我们虽然损失了很多游骑兵。但是战争没有影响到西域的稳定局面。”左季高说道。

他其实对西域的发展还是很满意的。

第六三一章 第二个“三年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宋体楷书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偏大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女生逍遥软萌
语速
适中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