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八章 东华城(五千 ,求票,求推荐!)
万卷经笥>历史>回到清朝做盐商>第三六八章 东华城(五千 ,求票,求推荐!)

后世的华夏历史上记载到:“董书恒用一篇文章号召(忽悠)了数十万华夏青年共赴西域,创造了华夏历史上移民实边的奇迹!”

而写这篇文章的魏玉祥也一举成名,以一个官员身份成为一个思想文化界的名人。

“戍卒精神”被广为传播,成为了历届守边战士的信条。

不仅仅在将士之间,在各行各业之中都开始学习“戍卒精神”。

董书恒将这个学习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他觉得华夏人的生活中需要融入更多的价值观,去丰富华夏精神。

董书恒一直以来做的改革举措,大多在政治上、经济上,像精神层面的改革,却一直没有尝试。

这次的事情,让董书恒认识到了可以从华夏的传统精神中去挖掘出新的东西。

将其总结出来,放入到当前的文化改革上来,也可以推动当前在全国开展的制度改革。

董书恒最近一段时间做的最多不是对新政府的宣传。

他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化解土地矛盾上。

华夏古代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矛盾问题。

董书恒研究过当前的满清状况,他觉得当前满清的主要矛盾依然还是土地茅盾。

外国势力目前对华夏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随着华夏政府执政之后,鸦片的输入被堵住,广大的内陆地区也没有开放,沿海的口岸成了仅剩的对外窗口。

所以外国势力目前还没有资格成为华夏的主要矛盾。

华夏国内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土地问题。

因为董书恒的出现,太平天国战争对华夏人口的影响减到了最小。当前华夏的人口依然接近四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满清一朝的耕地面积虽然达到了历史最高,而且高产的新作物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但是这都不足以缓解土地的矛盾。

因为人口的增长远远快于粮食的增产。四亿人口依然大大超过了华夏历史上的任何朝代。

董书恒要想准备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任重而道远。

董书恒没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因为重新分配了土地,他的移民政策就没有办法开展了。但是他出台了限制地租的法令,同时将农税改为征收粮食,在各地设置粮仓。

自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农税开始,百姓的农税改为缴纳银两,这让百姓不得不接受二次剥削,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

现在的华夏政府改革了商业税制,国库的白银大部分都是从商税获取,而且华夏还有很多的国属企业。有很多方式可以将白银回收到政府手中,加上华夏准备推出的货币改革,现在董书恒并不担心没有银子用。

所以,没必要在去从农税上抠。农税改为公粮,也能够将百姓地主手中的余粮集中的政府的手中,让政府掌握更多的资源,去对市场进行调控。

华夏的商税并不比满清高,但是更为细致。满清时的商税制度太过粗糙,而权柄都掌握在地方手中,很容易就会导致官商勾结。普通小商人被克以重税,层层盘剥,但是那些有背景的大商人却可以堂而皇之地偷税漏税。

华夏的商税制度却是纵向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国税。所有税收都归国家所有,地方的财政通过预算从国家获得资金。

得益于完善的银行制度,华夏才能够收回所有的财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超过了历史上的所有时期。

满清时期,要是这么做,光是款项的调拨就可以将朝廷给累垮。

华夏将税收工作委托于财政部下属的税务总局。

税务总局在全国建立一套纵向的税务系统。税务机关的管理完全纵向,跟地方官府没有任何关系。

税务机关甚至有自己的执法机构——税警队。这些税警都是从军队中退伍转业,战斗力一点都不弱。

税务机关统一管理各地的税收工作,但是他们并不管钱,税收统一由复兴银行管理。

与此同时,国属企业的盈利、关税、矿山森林等资源的出让金,国属土地的出让金等都由复兴银行管理。另外复兴银行还负责保管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这构成了华夏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要说现在华夏境内最有钱的是谁?那么非复兴银行莫属了。但是复兴银行并没有进行经营活动的权力,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政府机构。

然后,每年的预算出来之后,也由财政部整理出来交由复兴银行,由其统一拨付。复兴银行在各地都有分行。地方政府预算的钱都是从这里出来,包括官员的工资都是从账上划拨到他们各自在商业银行的工资账户。

预算执行监管机构负责跟进这些预算的使用情况。

而且董书恒规定,每个地方的预算必须要在年初的时候,在当地登报或者张榜公布给百姓。

这就最大的程度减少了地方官府贪腐的可能性。

比如地方官府准备今年修建一条道路,政府拨付了多少款项,那么在年初必须要公布出来,希望这条路修成的百姓必然会关注此事。那么地方官府想要偷工减料,将拨付的款项节省下来分掉,那么就要问这些百姓愿不愿意了。

这种预算制度,还可以控制政府的开支,比如我现在手中没有多少钱了,那么就可以提前跟地方上的官府提前打好招呼,大家今年的预算收收紧。

土地方面除了农税改革之外,还有对地主地租的限制,规定了浮动的地租政策。规定公粮全部由土地的所有者上交。公粮的比例的收成的十分之一,每年税务机关会对地方的收成进行评估,确定每亩地所缴纳公粮的数量。

同时新的土地政策还规定地租不得超过三成,除了上交的一成公粮,地主可以留两成的收获。

同时发布的还有一部临时的法律。这部法律被称为移民方面的《推恩令》。

其中规定,家中有多子者,仅仅可留二子在当地落户,其余诸子必须服从政府移民局的安排,异地安置。

当然这里也有优惠政策,就是政府安置的移民除了安排在华夏的农场工作之外都会分配土地。

普通百姓大都是欢迎的,因为老百姓家中土地少,很多人生的越多越穷,那是因为家中地太少了,不够几个儿子分的。

现在国家帮助其余的儿子自立门户,帮助家族开枝散叶,那是大好事儿啊!

这一政策针对所有人,不仅仅时普通百姓,就连地主也时如此。哪怕是复兴军的官员甚至是董书恒自己都要遵守这个规定。

董书恒不希望华夏的中原地区因为人口过多被继续过度开发,环境逐渐恶劣下去。而周边的地区因为缺少常驻人口而得不到有效的占领。

董书恒在1855年准备迁移的百姓数量将打到五百万人,其中包括因为重建菏泽而迁移到关外的两百万百姓。另外还有一百万人将迁到西域去,充实天山南北的以及巴勒喀什湖地区。

有一百万万人将迁移黑龙和远东地区,还有一百万人分别迁移到南美、北美以及南洋地区。

在55年底前,董书恒将重点加强华夏在南洋地区的农场建设,加强农场的军事实力,让农场向内陆地区扩张。

董书恒已经隐隐察觉到华夏在南洋发展的黄金时期即将要过去了。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英法回过头来必然要遏制华夏在南洋地区的发展。到时候南洋可能就要变成一片战地。

英法早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前就开始瓜分南洋,英国在马来半岛、婆罗洲,法国在越南。印尼还在荷兰手中,但是荷兰是英国人的小弟。

还有一个没落的西班牙还在菲律宾和南太平洋的岛屿上苦苦地支撑。

董书恒早已经选好了破局的突破口,不过在那之前,必须要让英法承认自己拥有参与海洋争霸的资格。

在欧洲海洋争霸的圈子中,新资格的取得都是通过打败一个老资格列强来获得的。

北美那边的两个点,南美那边的董书同处都还处在低调阶段,现在最重要的还是积累人力。

旧金山的西海岸公司以及洛杉矶的长江安保集团,都在默默地发展着自己的实力。

西海岸公司在旧金山大量地收购产业,开办农场和工矿企业。不知不觉之间手头已经掌握了十数万人,要知道此时的旧金山城的常驻人口也就只有几万人。人数的变化,必然会量变导致质变。

不知不觉间,旧金山的街头出现了很多华人开设的店铺,街面行走动的华人也越来越多。当然更多的华人还在城外的工厂、矿山和农场中,他们形成了一个个小聚落。

长江雇佣兵集团,则会在洛杉矶接一些到墨西哥的活。他们将触角悄悄地向墨西哥的境内深入。

他们还掌握了洛杉矶外海的一座岛屿作为自己补给舰队的基地,以及雇佣兵的训练基地,这里完全就是一个法外之地。

华尔在这里过的很自在,要不是张广顺这个经理在,华尔感觉自己就是这里的国王。

过去的一年时间,采用拉拢一个,打压一个的办法,长江安保逐渐地除去了洛杉矶的地区的大家族。

在西部地区,美国政府的管控力很弱,真正控制地方的就是这个地方的大家族。

而华尔因为其背后的实力,现在已经跻身于洛杉矶当地的上层人士行列。他还当选了加利福尼亚的州议员,被认为是州长的有力竞争者。

这些也为长江安保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了掩护。

而长江安保将触角伸入墨西哥,则是为了练兵。

因为墨西哥的政府就是弱鸡,墨西哥地方上的大家族和大资本家控制了地方,就像一个个军阀,他们之间经常发生火拼,就像后世的墨西哥黑帮一般,其强度堪比战争。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江安保可以放开手脚大打出手。

他们都是受雇于雇主,战后的事情自然由雇主帮助摆平。他们只要打仗就行,打完之后缴获的东西也归长江安保所有,那些雇主要的就是地盘。

长江安保不光抢钱,他们每打下一地,甚至将当地的工厂都给搬走。这些东西全部都被运到洛杉矶的华人聚居地内,发展当地的生产,不断地提升华人在当地的实力。

张广顺觉得这样的发展模式不错,所以暂时还没有向中南美洲扩张。

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先将洛杉矶给控制在手中,让长江安保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后方。

在墨西哥的业务活动,则可以通过墨西哥西班牙人将长江安保的名声打出去。到时候中南美洲的那些地方势力自然会找到长江安保。

在旧金山,西海岸公司一直在为华人谋求加州的公民身份。虽然这件事情遭受巨大阻力。但是随着加州的华人越来越多,西海岸公司的实力越来越强,很快就会超过当地的势力。

到那时华人就能够主导加州的政治发展走向,加入他们再有一支可靠的军事力量,那么这里就会成为华人的独立王国。

南美洲,董书同的发展则是低调而快速。

说他们低调,是因为董书同并没有向西部沿海白人控制的几个沿海的城市扩张。

说他们快速,董书同以胡宁湖地区为中心,迅速向西边的乌卡利亚河流域以及埃内河流域发展势力,地盘不断地扩大。东边的雨林区到处都是他们的发展空间。

董书同利用珠穆家族的印地安人身份,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不断的兼并周围的印地安人势力,然后在当地建立农场。这些农场中会安置移民过来的汉人以及兼并的印第安人。

这一年多时间,蔡启明利用华夏驻南美洲公使的身份与秘鲁的很多的高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尤其是秘鲁外交部长马里奥。

马里奥家族的船队被特许到华夏开展贸易,通过向南美地区转销华夏的商品,马里奥家族赚的盆满钵满。

而华夏的商船在秘鲁的港口停靠也获得了很大的便利。

利用秘鲁的劳工输入政策。华夏的船只送来了大量的移民。这些移民大都被董书同他们的设置的影子公司签走。

两年的时间,一共有近二十万的华夏人到了秘鲁。这在总人口只有一百多万的秘鲁的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要知道秘鲁的白人也就几十万而已。

当然这些人很多都没有出现在明面的数字上,不然一定会引起秘鲁政府的警觉。

毕竟在本国的境内出现了这么多的华夏人,秘鲁政府中一定会有聪明人产生别的想法。要知道西方的白人对于人种向来十分在意。

这些人从秘鲁港口偷渡进来之后,就翻过安第斯山脉,被转移到了胡宁地区。然后进入东边平原雨林地带的华人农场。

在这些农场种,华人河印第安人混居在一起。

董书同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渐渐同化这些印第安人。就像董书恒信中所说的那样要相信华夏人的文化优势。

相对于印第安人,哪怕是没文化的华夏人都在文化上享有优势。

不知不觉之间,董书同所在的胡宁部落已经控制了近三十万的人口。这这在秘鲁总人口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且沪宁部的常备兵力也达到了近万人,这支军队由田方指挥,军队中的军官大都是当初随田方而来的特战队员。

马春则帮助董书同管理农场和民兵事务。

利用偷运进来的设备,胡宁部开辟了一些矿场,开采铜矿、银矿还有铁矿等矿产资源,他们在胡宁湖边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

董书同将其起名叫“东华城”。

珠穆则专门管理印第安人事务。夫妻的感情很好,自从有了孩子之后,珠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上,在事业上则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

至少她看到了印第安人在丈夫的带领下生活的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团结。

部落中的战士也愿意服从丈夫的指挥。

在沪宁部这一万多人的军队中就有一支近两千人的印地安骑兵,他们在华夏教官的指导下,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盘散沙式地作战,而是学会了战术阵型等等东西,他们的装备也更加的精良。

在东华城中还建立了毛纺厂、兵工厂、冶炼厂等工业设施。印第安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业。

这里的毛纺厂用的是羊驼的绒毛,品质非常的好,甚至都出口到了华夏,羊绒制品还有各种矿产就是船队回头的时候装载的商品。

这里的兵工厂设备都是从华夏偷运过来的。秘鲁政府肯定不会让这些机器流进印第安人的手中。

秘鲁西边的印第安人一直都处在自治的状态中,所以他们的作为,秘鲁政府虽然知道一些,但是知之不详。只要胡宁部不造反,秘鲁政府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秘鲁的白人人口太少了,他们的对于国土的控制力因为安第斯山脉的隔绝,更加的松散。

这才给了董书同他们低调发展的机会。

作为一个汉人,董书同觉得拥有更多耕地的安第斯山脉东部才是精华之地。

到时候他们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回过头来很容易就能一口将西边的沿海的港口城市给吞掉。

现在不能吞下来,不是因为打不过秘鲁政府,而是因为那样会触动整个白人世界。

要知道利马的港口还有英国的海军驻扎。

白人对于土著居民推翻白人的统治非常的反感,他们担心会发生连锁反应。

到时候不排除他们会联合起来针对董书同他们华人和印第安人的联合国度。

而现在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新生的华夏政府并不能够给他们什么支持。

这一切都再董书恒的算计之中,要是按照董书同自己的打算,早就已经占领了秘鲁。

ps:今天拼了,还是两更吧,上午没时间写,还好下午文思泉涌,三个小时写出了五千 的大章。最近月票都是双数,点点是不是又在搞活动了?读者老爷们月初帮帮忙,多投几票,最近两个月名次都在五六百名,努力一下看看能不能再冲刺前五百。不说了,现在去码明早的章节。

远在西域惠远城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宋体楷书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偏大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女生逍遥软萌
语速
适中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