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一章 焦头烂额的英印当局
万卷经笥>历史>回到清朝做盐商>第四四一章 焦头烂额的英印当局

夏宫之中,董叔恒最近也在总结自己一年之中的工作。

推掉满清,虽然早就做出了预案,但是时间确实是比计划提前了很多。

有很多事情并没有准备好。同时也让复兴军一下子吃的太快了,有些消化不良。

现在对英国的绥靖政策就是为了防止事态的持续恶化。避免再出现大的国战。

现在复兴军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交环境。

这次对西班牙人的战事,也有逼不得已的成分。如果不是西班牙人做出了这样过激的举动,复兴军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大举进攻吕宋。

不过好消息是,复兴军的战略目的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

而且部队遭受的损失很小。

部队的损失大了,那么战争的成本就会大幅度地增高。

“玉祥啊,帮我约一下包令先生,我想要跟他谈一下吕宋的问题。”

吕宋的问题,董叔恒还是决定找英国公使谈一下。

他主要是想摸一下英国人的底线在哪里?

董书恒可不希望因为与西班牙的战争导致跟整个欧洲之间的对抗。

这次董叔恒甚至还准备拉着普鲁士人一起,因为在欧洲事务上,普鲁士人一直是帮着自己的。

到时候实在不行让渡一些利益给普鲁士还有英国,反正都是分西班牙的东西。

但是太平洋的岛屿董叔恒还是准备要一部分的,至少要保证华夏到南美洲的航线的安全。

现在董书同在秘鲁的发展已经基本上进入了膨胀期,随着控制人口的增多,董书同现在已经迫切地需要扩展地盘。

到时候肯定会触动到安第斯山脉以西生活在沿海城市的白人利益。

很快他们与秘鲁政府之间的矛盾就可能爆发。

那个时候也可能不仅仅是与秘鲁政府的矛盾了。

原本作为西班牙殖民地那些南美小国虽然相互之间矛盾重重。

但是他们一旦遇到了这样的外部敌人还是会联合在一起的。

因为这些国家虽然都是共和国,但是实际上却是实行的寡头政治。

当地的大地主、大庄园主、垄断的官僚资本家以及天主教宗教人士组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这些人垄断了现在南美洲各国的政治权力。

而董书同纠集起来的是印第安人以及华人的势力与这些人是格格不入的。

华人在秘鲁刚刚获得公民身份,印第安更是被打压的对象。这两个群体都是白人阶层所排斥的。

董书同这股势力在当地是不可能被允许进入统治者阶层的。

现在董叔同他们还只在印第安人的生活区发展。

但是随着董叔同将印第安人都给整合在一起,再加上华人的力量快速地加强。

秘鲁政府不可能不将目光投射到这里。

那个时候,就是战争开始的时候了。

董叔恒很清楚哥哥手中有多少战力。

除了计算不清楚的印第安人势力。这是董书同这两年利用胡宁部以及华人战士通过战争或者其他手段统合到一起的。

这两年来董叔恒输送过去的民兵以及军官就已经超过了五万人。

这五万人可都是带着武器的。虽然战斗力也许比不上复兴军的正规军。

但是一旦组织起来,那些南美洲的小国一个都不是对手。

董叔恒自然是希望哥哥那边再拖一拖,不要这么早就发动。

最好是等北美那边的南北矛盾激发了之后。到时候整个美洲都乱了起来了,那么秘鲁发生的事情就没那么引人注目了。

因为南美洲的问题没有那么的简单。

英国人、法国人以及美国人都将眼睛盯着那里呢!

要是现在冒出来一个华人国家,难保这些国家不会联合起来将其绞杀。

到时候面对南美那些国家的联合攻击,再加上英法美的封锁。

哪怕是董书恒也帮不了他们。

董书恒现在跟西班牙人干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接收西班牙人控制的南大洋航线。

在北纬10度的太平洋上,从西向东的太平洋逆流就是从吕宋南部一直流到美洲中部的巴拿马地区。

在春冬季的时候,复兴军一般会走这条航线。然后回头的时候走从西向东赤道暖流。

夏秋季节,太平洋上风暴多发的时候,复兴军去美洲的船队一般都会沿着库页岛、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一线顺着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北太平洋暖流前往美洲。

这条线路在夏秋季节比较好走。冬春季节这里会有一些浮冰,存在一定的危险。

而关岛就在太平洋逆流的航线之上。

在来回的航线上都有重要的岛屿。

董书恒很清楚,今后这些岛屿的重要性。

在后世,大洋上的重要岛屿被称为不沉的航母。

现在很多国家还没有重视一些相对偏远的岛屿。在他们看来商业价值比地盘重要。

正是抢占地盘的大好机会。

西南那边已经很久没有来消息了。

这时刚刚离开的魏玉祥又回来了。

“总统,有西南那边的最新消息传过来。”魏玉祥说道。

“你读给我听一下。”董叔恒手头上正在坐着事情。他转了一下头对魏玉祥说道。然后,董书恒回过头来继续做他的事情。

“西南军区报告,太平圣军在英帕尔地区打败了英印殖民地的右路进攻部队,成功地稳住了对曼尼普尔地区的控制,甚至一度反击到了吉大港的外围。”魏玉祥读道。

“有没有详细的战况。”董叔恒问道。

“有的,总统,战斗过程是我们的军官团记录并且发会来的。”

“12月7日,英印军组织了一万两千孟加拉步兵以及三千英军,从阿加尔塔拉向西北方向攻入曼尼普尔邦地区。”

“太平圣军主动撤离了外围的据点,并且破坏了阿加尔塔拉到英帕尔的唯一一条公路。”

“这导致了英印军步兵与他们的炮兵之间严重脱节。英印军不得不留下足够的部队保护炮兵慢慢前进。”

“12月12日,英印军前进到了英帕尔西南50公里外的一处山谷。其先头部队三千人因为冒进,遭到了五千太平军的伏击,伤亡惨重。等到后续部队支援上来时,太平军已经退走。”

“在这个方向上除了白虎旅的精锐之外还有石达开新派的一个旅支援,总兵力也达到了一万多人。”

“12月14日,英军攻到英帕尔城下,英军开始驱使那些孟加拉士兵对堡垒进行强攻。”

“因为,太平圣军坚壁清野,英印军的补给全部都要从后方运来。太平圣军的白虎旅一直隐蔽在城外,寻找战机。而在英帕尔只有那个石达开新派的旅在防守英军。”

“白虎旅利用英帕尔地区的山地地形以及茂密的树林作为掩护,成功地通过夜战偷袭了英军的炮兵,消灭英军一千余人以及孟加拉士兵两千人左右。”

“随后,白虎旅又继续向西南潜伏前进,伏击了英印军的补给队,同时再次歼敌一千余人。”

“此时的英印军主力正在因帕尔要塞陷入了艰苦的要塞攻防战。正在他们精疲力尽,苦苦等待炮兵到来之时,等到的却是炮兵被消灭的噩耗。一时之间英印军的士气消沉。”

“军官请求主官下令撤退,底下的士兵也无心再战。”

“可是就在他们的撤退的时候,已经在后方作战许久的白虎旅再次跳出来挡住英印军的退路。英印军被堵在因帕尔西南狭长的山路上进退不得。”

“原本守在城内的太平军主动出击,堵在了他们的后边。太平的装备跟英国士兵的持平,不过远远强于孟加拉士兵装备的燧发枪。在战斗中占有优势,没有了火炮的加持,英印军根本就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12月17日,在弹尽粮绝之下仅仅残存五千人的英印军向太平军投降。”

“太平军取得了东线战场的最后胜利。”

……

对于太平军的战力,董叔恒以前还是有些低估了。

原本以为即使卖给了太平军线膛枪,他们也要慢慢适应一段时间。

但是没想到太平军的士兵对武器的适应能力这么强。

董叔恒自然不知道,太平军的士兵都是直接用真人打靶练出的枪法。

石达开进入了阿萨姆地区之后并不是说赶走了英印军就没事儿了。

当地还有很多英国人扶植起来的头人势力,这些人的手中掌握着一些力量。

当地的英印军被消灭得太快,这些人骤然失去了靠山,心中畏惧,在一些有野心的当地头人的唆使下公然反抗太平军。杀害太平军派遣下去的官员。

石达开一怒之下,派出大军去围剿这些土人头领。石达开下达了绝杀令,凡是参与造反的头人全部满门处决。

正是这样的霹雳手段迅速地让当地人顺服。

那些有异心的全部都被处死了,剩下的人在太平军的亲民政策的软硬兼施之下也很果决地投进了太平圣军的怀抱。

在剿匪的过程中太平圣军的士兵迅速成熟起来。当然这仅仅是指那些新兵。

至于那些老兵,太平圣军中的老兵无不是身经百战,他们对于武器的适应能力就更不用说,那就是他们吃饭的家伙。

“嗯,还不错,这个白虎旅还可以,指挥官将运动战使用的很熟练。”董书恒夸赞道。

“西线的情况怎么样?”董书恒接着问道。西线沿江而上的才是英军的主力,因为这一路英军可以沿着水路而上。

“西线敌军发动的要晚一些。12月10日,英印军一共一万五千人在五艘蒸汽护卫舰的掩护下,逆流而上。”

“不过船队遭受到了太平军沿河要塞的猛烈攻击。”

“在对射过程中,一艘英国海军护卫舰被击沉。英印军不得不提前登陆,绕过要塞,直接攻打到了古瓦哈蒂城下。”

“指挥西路作战的陈玉成,组织了三万兵力直接在城下列阵迎敌。”

“太平军依托城墙上的火炮和敌人的火炮进行对射。购买自复兴军的前膛钢炮与英军的炮兵对轰丝毫不落下风。而且太平军的火炮布置在城墙上,高度更高,占有一定的优势。”

“见到炮兵占不到便宜,英军指挥官指挥着步兵以线列阵行压了上去,陈玉成这这边也是排的线列阵行。”

“不过太平军人数更多,而且装备着线膛步枪。英国人一边只有英军使用是线膛步枪,印度步兵还是使用过燧发枪。这样虽然太平的军真行运用的不如英军,最后还是赢得了战争。”

……

英军对太平军的第一次反击以失败告终。这让董叔恒的心中非常的高兴。

这下子他跟英国人谈的时候就更有底气了。

现在后院着火的英国人还有精力来干涉吕宋的事情吗?

“玉祥,既然这样,你拟一份命令给缅甸的李少荃,告诉他西北边的太平军打的很好。英军实力大损。缅甸那边可以动起来了。”

这时候的李少荃已经到了缅甸一个多月了。

这一个多月他在缅甸貌似什么都没有做。

每日里出入各个达官贵族的府邸,结交各种各样的人。

因为他的身份,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巴结他。

李鸿章为了避免被人怀疑,在表面上并不跟伽罗亚特别地亲近。

但是实际上,这一个月的时间中两个人做了很多的事情。

一批从掸邦高原运来的兵器别秘密部署给了一支忠于伽罗亚的军队。

而这支军队正是驻守在曼德勒王都的军队之一。

曼同王自从顶替了自己哥哥上位之后,只顾在王宫中享乐,对于朝臣们提出的收复仰光的提议顾若惘闻。

对于曼同王的这种消极殆政的行为,底下王宫贵族们早就受够了。

12月10日晚,曼德勒的缅甸王宫发生宫廷政变。

终于二王子伽罗亚的王城守备兵,在伽罗亚的带领下攻入了王宫。

老国王曼同被伽罗亚软禁起来。

第二天,伽罗亚召集了曼德勒的王宫大臣开会。

伽罗亚宣布老国王身体不适准备退位。王宫大臣们在一部分人的带领下,一致劝谏伽罗亚登基。

伽罗亚再三推辞后终于同意登基。李山荃代表华夏册封其为缅甸国王。

一切都按照准备好方案在前进。

不过第二天出现了意外,之前一直很低调的三王子突然发动叛乱。

不过在随即伽罗亚手下的镇压下逃到了英国人那里。

这下和英国人开战就更加地迫在眉睫了。

此时正是英国在下缅甸驻军最最薄弱的时候。而且现在加尔各答根本就派不出援军过来。

他们还在全力进攻北边的太平军。

伽罗亚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先和华夏签订了一份《称藩条约》。

通过这份条约,缅甸正式确立了藩属国关系。将之前双方谈好的条件确定下来。

董书恒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伽罗亚得到了他的王位。最重要的是缅甸开始反击英军了。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宋体楷书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偏大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女生逍遥软萌
语速
适中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错误举报